安全感

[ān quán gǎn]
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
展开28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 [1],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2]。不安全感是指个体面对风险、压力以及各种威胁性的内外部环境时,通过情绪体验、生理反应及行为意向等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感体验 [3]
安全感是心理需要中的第一要素(饮食、睡眠、性需要等都属于生理需要),是人格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成分。安全感的建立是在幼年,特别是一岁之内的时候,这时安全感的建立是从父母特别是母亲那里获得的。
中文名
安全感
外文名
Sense of security
定    义
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
属    性
心理需要中的第一要素

常见类型

播报
编辑

工作安全感

指员工对自身工作稳定性及对未来职业前景的心理期望和感知 [4]。从个体层面出发,是个体进行自我表现和展示时,不必担心其个体形象、职业地位、职业生涯遭遇犁民反向评价的感知程度 [5]。从团队层面出发,心理安全感是团队的一致信念,当个体认为自己在团队中拥有安全的人际关系时,能够促进其在团队中踊跃表现 [6]。从组织层面出发,心理安全感是员工对组织环境是否安全的察觉 [7]。与其相对应的是工作不安全感,指的员工在受到威胁的工作罪遥页情境中,对于如何维持期望的连续性而感知到的一种无力感 [8]。既可能是感知到工作本身会有丧失的危险,还可能是感知到有价值的工作特征面临威胁。

情绪安全感

是一种情感,指人们在客观事物能够满足安全需要的情况下所感受到的来自自身情感体验。情绪不安全感是指子女在经历或目睹父母冲突后形成的消极反应 [9],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绪反应,具有破坏性并反映出重大的婚姻不和谐冲突,会使儿童的消极情绪唤醒感增强,出现难犁臭阀过、害怕、恐惧等情绪反应。二是内部表征,过去的破坏性婚姻冲突经历增加了子女消极的认知期望,包括对父母关系的消极认知(破坏性表征),儿童卷入父母的婚姻冲突之中,认为父母冲突和自己有关(蔓延性表征)。三是行为反应,父母冲突可能引起儿童的行为反应(如逃避、卷入或调解等) [10]

社会安全感

是社会公众对于生活环境的安全与保障的整体感知,这种店垫符感知会伴随着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可作为区域社会治安衡量的指标,也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存在较大的联系 [11]宙捉脚糊。

公众安全感

是指公众对社会安全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公众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中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保护程度的综合心态反应,也表示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认知,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水平 [12]

婚恋安全感

对个体的亲密关系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被视为产生亲密关系犁体承的前提,在对方能够给予较多的安全感时,更有可能进一步的发展亲密关系 [13]。另一方面被视为影响婚恋关系中的人际沟通、交流策略、对杠端事件的知觉与解释、思想与行为反应的重要因素 [14]。缺乏婚恋安全感驼旋坑或安全需求较多的个体总是怀疑自己的价值,抵制来自于伴侣的积极反馈,对伴侣持消极的评价,低估自己对伴侣的爱等 [15]

相关理论

播报
编辑

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很早就注意到个体的弱小、男孩的阉割焦虑以及自卑情结对一个人成长及成人以后心理健康和神经症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认为安全感在幼年时期就产生,个体成长过程中的某些欲望和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安全感的发展。当个体面临无法处理的外界刺激或是某些需要得不到合理满足时,会产生焦虑的情绪体验,威胁个体基本的安全感。为了减轻焦虑这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个体会运用各种防御机制,如退行、否认、合理化等,实际上也是为了寻求安全感,得到某种平衡和安慰。
霍尼(Karen Horney)提出了“基本焦虑”的概念,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个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基本焦虑。当父母用“对儿童实施直接或间接的支配、冷漠或怪癖行为、对儿童个人的需要缺乏尊敬、轻蔑的态度、过分颂扬或缺乏赞扬、缺乏令人信赖的温暖、使儿童在父母的争吵中选择一方、隔绝同其他儿童的交往、充满敌意的气氛等”的方式来对待儿童时,儿童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基本敌意。但由于儿童自身的渺小和无助,儿童又必须依赖父母,因而必须压抑对父母的敌意,这种压抑的直接结果导致儿童把敌意投向整个世界和整个社会,使儿童认为世间的一切任何事物对他们来说都充满了危险,这就导致了不安全感的产生并进而转化为基本焦虑。
埃里克森(E. H. Erikson)将人生全程划分为八个时期,并认为在人生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一个时期都应视为一个“危机与转机”的关键。埃里克森指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发展的课题是要个体建立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婴儿初生,如果受到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如能够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基本信任的获得是儿童的第一个社会成就,是婴儿自我统一性的基础。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马斯洛从多个方面对具有安全感和具有不安全感的人进行对比发现,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感到被拒绝,感到不被接受,感到受冷落,或者受到嫉恨、受到歧视;感到孤独、被遗忘、被遗弃;经常感到威胁、危险和焦虑;将他人视为基本上是坏的、恶的、自私的、或危险的;对他人抱不信任、嫉妒、傲慢、仇恨、敌视的态度;悲观倾向;总倾向于不满足;紧张的感觉以及由紧张引起的疲劳、神经质、恶梦等;表现出强迫性内省倾向,病态自责,自我过敏;罪恶和羞怯感,自我谴责倾向,甚至自杀倾向;不停息地为更安全而努力,表现出各种神经质倾向、自卫倾向、自卑等。自私、自我中心。而具有安全感的人则感到被人喜欢、被人接受,从他人处感到温暖和热情;感到归属,感到是群体中的一员;将世界和人生理解为惬意、温暖、友爱、仁慈,普天之下皆兄弟;对他人抱信任、宽容、友好、热情的态度;乐观倾向;倾向于满足;开朗,表现出客体中心、问题中心、世界中心倾向,而不是自我中倾向,自我接纳,自我宽容;为问题的解决而争取必要的力量,关注问题而不是关注于对他人的统治;坚定、积极,有良好的自我估价;以现实的态度来面对现实;关心社会,合作、善意,富于同情心。
弗洛姆(Fromm)认为个体的安全感是不断变化着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降低。幼年时期,个体的能力不足需处处依赖父母,自己和父母之间联系紧密,在父母照顾自己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强且稳定的安全感与归属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能力得以提高,要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和父母之间的联系减少开始变得疏远,个体的安全体验也就随之降低。可以看出,安全感体验主要取决于个体和重要他人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

认知心理学

加拿大心理学家威廉布列茨(William Blaze)自1925年起对儿童的安全感发展状况进行了长达60多年的追踪研究,搜集了大量有关儿童自然行为和被引导的自省行为的原始资料,对这些资料总结分析后提出了相对系统的安全理论。他认为安全感是在个体把控自己的行为并对最终结果负责的过程中形成的。安全感是一种心理状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个体在面对某些情境或他人时,可能会体验到不安全感,而在其他场合时,安全感水平可能会提高。

相关研究

播报
编辑
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不安全感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基础心理特征,当它在一般的范围内的时候,往往不被当做是病态的表现。不安全感是所有神经症的共同人格基础,当出现不安全感却找不到对象的时候,就是焦虑症。当它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紧张、恐惧和逃避的时候,轻则是社交焦虑,重则是社交恐惧症;当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极度没有把握的时候,就表现为疑病症。在感到极端不安全并通过各种方法控制,控制失败后还没有放弃,并变本加厉地试图继续加以控制的时候,就表现为强迫症;在控制失败并绝望的时候,就表现为恶劣心境。缺乏安全感的人经常感到孤独、被遗忘、被拋弃,对他人抱有不信任、嫉妒、傲慢、仇恨、敌视的态度,有悲观倾向;表现出强迫性内省倾向、病态自责自我过敏等等。
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1.不确定感或不可控制感,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其重点就是说危险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这种不可预测性会让人感到特别的不安。
2.不完善感,因为当一件事情即使是比较保险的,但是只要不完善,不可控制,只要存在“万一”,人们就不会放心,就会产生不安全感 [16]
导致不安全感的客体
1.人类以外的事物或事件,如地震、洪水、猛兽、交通事故、癌症。
2.人类成员自身,如打架、杀人、抢劫、强奸等 [17]
缓解不安全感的非理性表现
1.过度控制:这种过度控制有控制别人和控制自己两种表现形式。控制别人是指即使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也要逼着对方给自己答案。为了获得某种意义上的安全而竭尽全力,但在获取安全的过程中,却事与愿违地将自己推向了安全的边缘。控制自己是指控制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在极端的情况下,人们甚至想通过控制自己的表现去控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当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时,就会感到绝望,然后再变本加厉地试图控制自己。这样就会让自己在他人面前变得更加紧张不安,对人际关系敏感,极端表现形式就是社交恐惧症。
2.创建属于自己的“个人迷信”:是人们指望通过某些做法来控制、把握、支配那些个体本来无法把握或没有信心把握的事情,以此缓解内心的不安全感。比如,睡觉前如果将鞋子的方向摆正了,睡眠效果就好,摆不正睡眠效果就不好。
3.逃避或不愿意面对现实:比如对自己的工作能力缺乏自信,在单位发生人事变化之前辞职,这样就不会经历被辞掉的尴尬 [18]
增强安全感的方法
1.正确地认识危险发生的可能性: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让我们担心的事情,但是如果过于渲染这种担心,让担心成为一种负担,那么就会束缚我们的手脚,局限我们的行为,僵化我们对事物真相的认识。
2.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系:经常感到不安的人,可能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过于消极(将世界人生理解为危险、黑暗、敌意挑战,像一个充满互相残杀的角斗场),也可能是他们的自我评价系统出现了问题,如果能合理地评价自己,相信自己的工作和人际交往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强,那么内心的不安和疑虑也会慢慢消失。
3.悦纳自己,敢于面对和接受让自己不安的环境。比如对那些在人际交往中感到不安全,甚至患有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心理治疗师会建议患者首先接纳自己的这种现状,然后学着和身边的小范围的熟人交往,让他们感受到与人交往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一段时间后,再鼓励他们与陌生人沟通 [19]